脊柱側彎的治療目的是矯正側彎畸形且制止其進一步進展,恢復脊柱的生理彎曲,獲得穩定,維持軀干平衡,改變外觀畸形,盡可能減少融合范圍,減輕或解除腰背部疼痛,最大限度的改善和維持心肺。
分為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。
非手術治療原則:
早期治療是脊柱側凸治療的基本方向。非手術治療包括運動療法、電刺激、推拿、懸吊牽引、支具及美式整脊療法等。及時、適當地運用這些方法,可以達到滿意效果。可根據患者年齡、側彎嚴重程度及進展情況來選擇適當的矯正方.
一般的處理原則可以歸納如下:
1.早期發現
2.密切門診檢查
3.積極矯治
運動療法:
主要為矯正體操。
是早期輕度側彎,特別是功能性與纖維側彎的理想矯正法,也是結構性側彎的重要輔助方法。對脊柱側凸的治療作用原理是有選擇地增強脊柱維持姿勢的肌肉。通過凸側的骶棘肌、腹肌、腰大肌、腰方肌的訓練調整兩側的肌力平衡。
基本方法:
在臥位或匍匐位進行節段性脊柱側彎運動,使運動中形成的側彎與原來的側凸相抵消。當一臂上舉,肩帶向對側傾斜時,胸椎向同側凸出。當一腿抬起,骨盆向對側傾斜時,腰椎向對側凸出。當一側的上下肢同時提起時,產生一個胸椎凸向同側,腰椎凸向對側的復合側彎,可以矯治方向相反的復合側凸,避免再矯正一個側凸時另一個側凸加重。
不同姿勢的有利節段為:
膝胸位——第三節胸椎
肘膝位——第八節胸椎
指膝位——第十一節胸椎
跪位手離——第二節腰椎
跪位為后仰——第四節腰椎
電刺激:
主要適應于兒童和青少年的輕度特發性脊柱側彎。作用機制是電刺激作用于脊柱側彎凸側的有關肌肉群,使之收縮,產生對脊柱側彎的內在矯正力,使凸側的有關肌肉逐漸變得比凹側粗壯有力,使脊柱兩側的不平衡收縮牽拉,達到矯形目的。
特發性脊柱側彎:
Bobechko等首先在1979年報道用植入電極和射頻發射控制的系統治療本病獲得成功。由于植入電極有危險性和副作用,80年代以來改用體表電極。
刺激位置:
找出與頂椎相連的肋骨,在此肋骨與腋后線及腋中線相交點做好標志,作為放置電極板的中心參考位置。在中心參考位置的上下方向5-6cm處做好標志為電極板的中心,同一組電極板的中心距離不能小于10cm
刺激強度和時間:
刺激強度和時間:一般從30-40mA開始,每日半小時,兩星期后應達到60-70mA,每日8小時左右,并應根據患兒耐受程度進行適當調整。
非手術治療原則:
有剝離韌帶粘連,改善肌肉營養,加強肌肉中的新陳代謝,增強肌肉彈力的作用,它可以通經活絡,改善氣血循環,使軟組織和韌帶得以軟化。
操作步驟:
病人取俯臥位術者在患處施以滾法, 但手法刺激量應適當加重, 重點在側凸部位。在滾法的過程中穿插按揉法、彈撥法。做彈撥法時應與肌纖維垂直方向撥動, 重按輕彈、剛中有柔。
在側彎的上下部位, 左右手同時進行反復對抗性按法和推法。矯正脊柱側彎畸形, 手掌握置于患處, 進行緩慢推法并令患者張口呼氣, 如此反復推按10-15分鐘。
扳法:
放松牽引:
術者一手掌放腰部側凸部, 另一手將對側下肢抬起, 雙手同時用力,此時有的可聽到響聲, 轉換位置搬對側下膚。
側扳法:
將病人放側臥位,以右側為例, 取右側臥位,右下肢伸直位, 左下肢屈曲位放在右下肢上。術者站在病人的前方, 一肘放在病人肩部,另一肘放于臀部,兩臂同時向相反方向用力, 此時可聽到腰部清脆響聲,將病人翻向左側重復以上法。
懸吊牽引:
可加大椎體間隙,使已發生粘連的組織剝離,達到復位的目的。
牽引的方法有很多,如頸牽引,斜臺頸牽引,頸骨盆套牽引、頭顱骨盆環牽引、臥位反懸吊牽引等。
自身懸吊牽引是主動鍛煉, 而骨盆牽引屬被動鍛煉。脊柱側彎患者體質較差, 主動鍛煉有利于增強患者體質, 提高免疫力。常規骨盆牽引需住院進行,由于患者體重不同需調整牽引重量和時間, 需要護理人員嚴密監控, 以免發生神經過牽癥狀; 而自身懸吊牽引可在家中進行, 其牽引重量與患者的體重成正比, 患者可通過收縮腹部、腰背部的肌肉群來調節側彎脊柱受到的牽引力, 牽引治療時僅需要1 名家屬協助治療即可。